对于MBA论文的研究综述,我们以《CMT公司总部迁移可行性研究》的文献概要为例,以供借鉴学习。
1.总部经济的基本内涵。总部经济的概念是我国经济学研究员赵弘(2004)于2002年9月在参加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课题招标会上第一次提出“总部经济”概念,得到了各界极大的关注,他撰写的《总部经济一一北京制造业发展需要组织创新》论文,第一次尝试着对总部经济进行概念界定和对总部经济产生的内在经济规律进行探索;2002年12月撰写的《用“总部经济”打造北京现代制造业》刊登后,得到北京市委和市政府领导的批示,要求进一步对总部经济开展研究;2003年9月,北京第六届科博会举办了“总部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赵弘研究员在《总部经济:拓展首都经济发展新思路》的主体发言中,再次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总部经济产生的内在机制、总部经济所具有的特点、总部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贡献、产业乘数、消费带动、劳动就业和社会资本“五种效应”;于2004年出版我国第一部总部经济理论专著《总部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将“总部经济”定义为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布局,并同步考虑将生产制造布局在不同的优势地区,可以与总部区域相同,也可以不同,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是属于区域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国外学者并未对总部经济进行直接研究,主要是对总部做了系列探讨,大多分布在在总部区位因素研究、总部集聚形成原因研究、总部迁移趋势研究等方面。
总部选择的区位因素研究有:Parks(1969)认为交通设施的完善性对总部选址有及其重要的作用;Pred(1977)对总部选址研究后发现城市系统的自增强效应有助于总部选址的稳定性;Semple 和Phipps(1982)对某城市内总部分布的类型及空间变化做出了研究;Polese(2004)认为公司选址通常会考虑信息管理成本;Strauss-Kahn,V.,Vives,X(2009)认为通信成本的降低使得公司形成总部现象。
总部聚集形成原因研究有:Alonso(1972)认为,对信息的需求是聚集产生的重要的因素;Ethier(1982)认为商业服务多样性有助于提高总部经济的效率;Shilton 和Stan- ley(1999)的研究之后发现,美国40%的企业总部坐落在前20的大都市,并认定是大都市的比较优势导致了这种情况出现;Lovely(2005)以经验性研究验证了信息对空间聚集的影响;Davies,Henderson(2008)认为商业服务的多样性是总部聚集的主要决定因素。
总部迁移趋势研究有:Semple(1973)就当时美国公司总部的集聚特点做出了研究,发现了公司总部迁移的一般特征;Donald Strickland,Michael Aiken(1984)对德国工业及总部情况研究发现,总部迁移还与一个国家资本变动情况、产业变动情况和国家政权模式有关、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2)数据统计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公司进行着从设计、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的各种增值活动,而总部经济正处在这个全球价值链之中,并通过跨区域形成一个网络,Stranss- kahn & Vives(2005、2009)发现1996-2001年间有36家美国500强企业总部发生了迁移,且逐步向二线城市迁移。JamesC. Davisa, J. Vernon Henderson(2008)通过对美国20世纪中期迁移现象研究,得出总部迁移越来越趋向于服务业为主的地带。国内也有不少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当地考验查证和利用网络资源的方式来进行了企业迁移的案例和实证分析:刘怀德(2001)是国内最早关注企业迁移现象的学者,他着重分析企业内部因素对迁移决策的影响,他认为企业迁移活动不仅对企业自身经营具有一定影响且存在较强的外部性,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具备极其重大意义;魏后凯、白玫(2008)系统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总部迁移的变化趋势、基本特征和目标区位,提出企业总部是有可能迁移的,现实经济中企业总部迁移现象十分普遍;方轮(2009)提出总部经济对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意义大多数表现在其具有强劲的经济集聚效应、产业的拉动效应、社会的辐射效应及资源的吸引效应;Strauss-Kahn,V. and Vivcs,X.(2009)跟踪纽约、伦敦、新加坡、中国香港,它们都经历了从制造业向总部经济转移的过程;魏菲(2016)在中国上市公司总部迁移目标区位选择机理研究论文中提出中国上市公司迁移以收益更大和风险更小作为两个基本的初始选择标准。
不同学者从总部经济的形成机制、区域经济角度和产业集群角度对总部经济进行定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