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鹄模具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瑞鹄模具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4-27 03:23:05
详细介绍:

  根据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汽车制造装备(包括冲压模具及检具、焊装自动化生产线及智能专机和AGV移动机器人)业务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下游为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包括高强度板及铝合金板材冲焊零部件、铝合金精密铸造零部件)业务属于“C36汽车制造业”,下游为汽车整车制造。

  近年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背景下,全球科学技术革命带动汽车产业正快速迈入全面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和轻量化发展新阶段,中国汽车产业得益于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等领域的超前布局和政策引导,全球竞争力持续增强,中国品牌整车及零部件进入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和国际出口迅速增加的双升机遇期;同时,当前我国正从“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时期,中国经济进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汽车消费持续升级,带动高质汽车制造装备、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等需求升级,带动行业进入新质发展阶段。

  2021年6月,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发布的《模具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指出:2020年中国模具消费值达3,000亿元,为世界第一大模具消费国;模具出口额超过80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5%,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模具出口国地位。未来 5年,中国模具行业形成特色鲜明、产业完整、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及制造水平较高的模具产业体系,产业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模具先进行列。同时,近年来在“中国制造2025”引领下,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加快,尤其是国内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蒸蒸日上带动下,汽车制造智能装备亦得到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实现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均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实现较快增长;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 2,612.4万辆和 2,60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和10.6%,乘用车产销量亦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增长势头良好。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仍处于迅速增加阶段;市场渗透率达到31.6%,比2022年提高 6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分别占乘用车产销的34.9%和34.7%,渗透率高于行业总体。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出口对汽车总销量增长贡献率达到55.7%;其中,乘用车出口414万辆,同比增长63.7%,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3,100万辆以上,同比增长将超过3%,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其中,乘用车销量2,680万辆以上,同比增长约3%,持续保持平稳增长;新能源汽车销量约1,150万辆,同比增长约21%,新能源汽车仍处于较快增长阶段;中国汽车出口约550万辆,同比增长约12%,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制造装备业务(包括冲压模具及检具、焊装自动化生产线及智能专机和 AGV移动机器人等)、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包括高强度板及铝合金冲焊零部件、铝合金精密铸造零部件等)。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187,702.98万元,同比增长60.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226.08万元,同比增长44.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8,447.80万元,同比增长81.01%,高于营业收入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的权利利益170,241.24万元,同比增长28.18%;基本每股盈利1.08元/股,同比增长42.11%。

  汽车制造装备业务:基本的产品有冲压模具(覆盖件模具、高强板模具)及检具、焊装自动化生产线及智能专机和AGV移动机器人等。汽车整车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专用装备是高端制造产业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是汽车制造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汽车制造业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提质降碳、保证产品质量最终实现制作的完整过程智能化的重要保障基础,是集自动化、信息化、数智化有关技术于一体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并对整个智能制造业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对实现整车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够同时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汽车白车身高端制造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及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报告期内,公司汽车制造装备业务技术开发能力、制造交付能力、以及市场开拓和客户服务等方面都得到逐步提升,新承接订单持续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汽车制造装备业务在手订单 34.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84%。

  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基本的产品有汽车冲焊零部件(高强度板及铝合金板材冲焊件)、铝合金精密铸造零部件(铝合金一体化压铸车身结构件、铝合金精密成形铸造动总件)等。随着汽车节能减碳门槛的提高,以及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的提升,轻量化已成为汽车未来发展重要趋势之一,而高强度板冲焊、铝合金板材冲压以及铝合金一体压铸已成为汽车轻量化的重要路径。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属于汽车制造业,其业务发展与下游客户配套车型产销量高度相关。报告期内,公司轻量化零部件业务陆续进入量产阶段,其中铝合金一体化压铸车身结构件产品于2023年4季度启动量产,铝合金精密成形铸造动总零部件于 2023年 2季度全面量产(截至年末已进入稳产阶段),高强度板及铝合金板材冲焊件于2023年4季度开始量产(截至年末已部分进入爬产阶段)。

  公司汽车制造装备业务和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下游主要面向汽车整车制造商,为其一级供应商,采用直销模式进行销售;上游包括专用设备供应商、通用设备供应商、汽车零部件二级供应商以及钢材、铝锭原材料供应商等。

  汽车制造装备业务:基本的产品为非标产品,具有很强的定制化特征,公司采用“以销定产、以产订购”的经营模式,从订单承接到产品最终交付通常要14-24个月周期,不存在很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报告期内,公司汽车制造装备业务在手订单充足,产能利用饱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公司汽车制造装备业务收入可预期性较强。

  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基本的产品是为汽车车身、汽车动力总成系统轻量化零部件,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根据下游客户的年、月以及周度排产计划进行生产供应,季节特征与下游整车制造商基本同步。公司2022年开始介入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并陆续取得客户多款车型的定点,报告期内部分产品已批产供应,其余产品未来年度陆续批产供应。

  报告期内,公司汽车制造装备业务新增客户包括劳斯莱斯、沃尔沃欧洲、华晨宝马、印度塔塔、土耳其Tofas、江淮汽车(600418)等,正在承接、供应或交付的客户包括:

  ——境外及合资整车品牌:北美某全球知名新能源品牌、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捷豹路虎、林肯等豪华品牌,大众、福特、本田、马自达、STELLANTIS(斯特兰蒂斯)、雷诺、通用、现代等全球主流品牌,以及印度FORCE、越南VINFAST、土耳其Tofas、印度TATA等境外属地品牌。

  ——中国自主整车品牌:蔚来、理想、小鹏、小米汽车、上汽集团(600104)、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广汽集团、江铃集团、比亚迪(002594)、长城汽车(601633)、吉利汽车、奇瑞汽车、东南汽车、江淮汽车等中国自主品牌。

  报告期内,公司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尚处于起步期,主要客户包括奇瑞汽车等。

  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制造装备业务(基本的产品包括冲压模具及检具、焊装自动化生产线及智能专机和AGV移动机器人等)、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主要产品有高强度板及铝合金冲焊零部件、铝合金精密铸造零部件等),业务涉及汽车白车身制造工艺规划设计,车身冲压模具及焊装自动化产线和智能物流等制造装备的开发、设计及制造,车身轻量化零部件配套供应等,为国内少数能够同时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汽车白车身高端制造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及整体解决方案、轻量化零部件供应的一站式供应商。

  公司依托于汽车冲压模具业务及其在行业中的客户、技术等资源及优势,致力于汽车冲压模具及检具、焊装自动化生产线及智能专机和AGV移动机器人、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及制造,为客户开发提供完整的汽车白车身高端制造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及整体解决方案、轻量化零部件供应的一站式配套服务。

  拥有先进的技术平台。公司始终重视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认定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发改委认定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并建有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工业设计中心和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从事围绕汽车车身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轻量化零部件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从而使公司实现了CAD/CAE/CAM一体化和模具设计及制造的三维化、集成化和自动化。具体在覆盖件模具领域形成了复杂异形曲面成形、高精度超净模面加工、轻质化制件开发等专有技术,促进车身造型流线化、面品镜面化、质量轻量化;在智能制造领域形成了离线仿真(OLP)、虚拟调试(VC)等专有技术,实现智能制造柔性产线的高节拍、柔性化、数智化;通过PDM、MES、NC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了公司的技术和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

  拥有自主研创能力突出的技术团队。汽车制造装备行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行业,产品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研发设计人员以及技术性生产人员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公司技术研发人员占比较高,且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较为稳定。人才储备保证了公司承接大型项目的能力,也保证了产品品质及交货期,为客户提供从设计、研发、生产至售后全流程满意的服务。同时,公司具有“装备+零部件”的业务协同、资源共享优势、通过多种渠道、方式,迅速组建了轻量化汽车零部件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团队。

  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在汽车制造装备业务(基本的产品包括冲压模具及检具、焊装自动化生产线及智能专机和AGV移动机器人等)领域,围绕汽车白车身制造领域完成了轻量化车身成形装备、轻量化车身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系统集成、轻量化零部件开发制造三大领域布局。累计为全球100余款车型开发出车身材料成形装备和50余条车身焊装自动化生产线及智能制造装备。丰富的项目积累及数据库积淀为公司未来项目的参数优化、智能化快速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结构设计、成型分析及系统集成等多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主要产品有高强度板及铝合金冲焊零部件、铝合金精密铸造零部件等)领域,初步构建了围绕新能源汽车车身轻量化所必需的材料技术、工艺技术和模具装备开发等的完整布局,并实施汽车制造装备领域的技术能力加快向轻量化零部件制造领域的迁移,促进协同和共享。

  技术成果转化效果显著。公司主持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公司及子公司承担并实施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等多项,主要产品曾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精模奖、国家重点新产品、安徽省重点新产品、安徽省名牌产品等多个奖项及荣誉。公司已经开发出“汽车模具三维实体CAD/CAE/CAM集成一体化技术”和“汽车模具智能型快速设计和高速加工集成系统”等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并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公司成立二十余年来,凭借着强大的研发技术实力、优异的产品质量、严格的质量控制、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在行业内建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与众多国内外知名汽车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拥有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和客户服务体系,能够在产品服务的全流程贴身为客户服务,尤其交付和售后环节的服务认可度比较高,取得了客户的好评及信赖。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积极布局。公司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积极加速布局,现已成功拓展了较多头部新能源车企或造车新势力作为公司的客户。

  公司还被中国模具工业协会评为“中国汽车覆盖件模具重点骨干企业”及“优秀模具供应商”,凭借严格的质量控制、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有效的品牌建设,在行业内建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公司管理层及核心技术团队一直专注于汽车车身制造技术和制造装备行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且核心管理团队自公司成立至今保持很高的稳定性。公司的管理团队经过二十年的经营,在行业内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对下业客户的产品需求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掌握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动态,对市场趋势有较强的预判能力,有利于公司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公司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骨干团队的建设。公司通过长期培养、引进以及交流合作等方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梯队。同时,公司建立了对管理层和骨干员工的长效激励机制,实现管理层和骨干员工间接持有公司股份,通过股权激励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结合,对核心团队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稳定的技术管理团队是公司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市场扩张的重要基础。

  2023年,从外部环境看,国际经济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带来中国汽车行业进入换道超车和内卷式竞争并存阶段,公司面临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期;从公司自身看,汽车制造装备业务正处于竞争优势从量变向质变演变阶段,汽车零部件业务正处于 “从0到1”落地向“从1到10”爬升的换挡期,生产经营和组织团队需要进行积极变革和快速适应。董事会和经营层积极审时度势、未雨绸缪、灵活应变,带领全体干部员工围绕年度经营计划及目标,主动出击、克服冲击、不懈努力,积极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全年各项业务得到有序推进,取得积极成效,经营成果显著。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7,702.98万元,同比增长60.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226.08万元,同比增长44.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170,241.24万元,同比增长28.18%;基本每股收益1.08元/股,同比增长42.11%。

  汽车制造装备业务:(1)产品技术研发持续深入,覆盖件模具智能化设计、连续自动化加工技术持续完善,在模具开发设计和制造环节应用取得良好效果;钢铝混合轻量化车身制造连接技术成功应用于高端新能源车型产线)工厂制造能力升级迭代、产能持续扩充,覆盖件模具智能工厂和高强板模具新工厂同时启动建设,预计2024年部分建设完工并投产,将进一步提升公司模具业务产品制造能力和产能规模;自动化产线IPO募投项目二阶段(扩建)已于2023年完成建设并投产,实现自动化产线和智能物流AGV移动机器人的制造能力和产能规模进一步提升,为后续业务提质扩量提供保障。(3)市场开发取得新的成效,国际市场持续突破,与国际主流豪华品牌建立业务合作,陆续开发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属地化汽车品牌客户;国内市场订单进一步向头部品牌和高潜质品牌客户聚焦,头部传统自主品牌和头部新势力订单占比均持续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汽车制造装备业务在手订单34.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84%。

  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1)产品技术研发能力得到完善,铝合金一体化压铸车身结构件产品成功量产,同时启动多制件、多材料、多工艺研发、试制及试装,技术研发体系能力得到提升完善;铝合金精密铸造动总产品启动技术迭代升级,技术研发体系能力进一步增强;高强度板及铝合金冲焊件产品成功量产,相关技术性能指标优于行业水平,技术竞争力得到客户认可。(2)工厂产能建设按期推进,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工厂项目一期全部竣工并量产、项目二期开工建设中,铝合金精密成形铸造动总零部件实现全线投产、稳产,铝合金一体化压铸车身结构件启动量产,实现从0到1突破;高强度板及铝合金冲焊件工厂项目2023年主体建设完成并部分投产,部分进入量产阶段。(3)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铝合金一体化压铸车身结构件产品完成客户定点车型试产、量产,并启动新款型制件开发和试制;铝合金精密铸造动总产品实现客户新一代高功率机型新产品试制、试产和量产;高强度板及铝合金冲焊件产品新取得客户主力车型产品换代定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承接新车型、新项目5个。

  汽车产业是我国制造业领域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要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2023年度,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已占当年新车总销量的37.9%,增长速度超出政策预期;中汽协预测,2024年我国汽车总销量预计超过3,100万辆,同比增长3%以上;其中,新能源汽车将达到1,150万辆,同比增长约21%,市场占有率有望约37%,新能源汽车仍将保持较快增速。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带动了汽车轻量化、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在国内市场对合资品牌的超越,同时在国际出口增长迅速,带来中国品牌汽车在国内国际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伴随着中国自主整车品牌的崛起,将带来一批制造装备和零部件企业的崛起,尤其给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网联化、轻量化方面的增量部件企业,以及在汽车制造装备和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领域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越来越成熟,规模越来越大,近年新进入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竞争者越来越多,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内卷进一步加剧;对上游的制造装备、零部件等企业需要在技术、质量、效率、成本、市场等领域具有更强的开拓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更精细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应对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

  公司继续秉持在汽车制造装备和汽车轻量化零部件领域“聚焦聚力、做精做强”的战略原则,以“强品牌、优绩效、可持续”为主营业务新质发展推进抓手,力争在十四五期末实现覆盖件模具产品竞争力达到全球领先、焊装自动化生产线产品竞争力进入国内行业头部、轻量化零部件产品具有较强的行业竞争力;通过技术及管理的持续创新改善、精细化数字化的管理提升、总成本领先等竞争力打造,努力促进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长优于行业整体水平,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合理区间。

  汽车制造装备业务:冲压模具业务继续推进产品升级、客户升级、品牌升级,坚持向轻量化车身模具迭代、持续向国际主流品牌和中国一线品牌客户拓展;焊装自动化产线业务继续围绕汽车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装备及零部件、一般自动化及智能化装备,以及AGV移动机器人及智能物流业务拓展,并推动上下游业务整合和市场资源嫁接,为公司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业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积极发挥公司在车身制造领域的技术工艺能力、装备开发制造能力以及品牌和客户渠道的“装备+零部件”一体化优势,把握新能源汽车向轻量化车身、轻量化底盘升级的窗口期,加快一体化压铸车身结构件、轻量化底盘部件等精密铝合金压铸件产品和高强板及铝合金板材冲焊零部件业务布局、产品开发、产能建设和市场开拓,将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打造成公司未来发展新的增长曲线年经营工作思路和重点

  2024年,公司继续立足汽车制造装备业务和轻量化零部件业务“协同拓展、锻强补短”的指导思想,坚持“产品向上、品牌向上、持续创新改善、整体价值最优”的经营管理策略,重点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和计划预算开展生产经营工作。推进制造装备业务能力持续升级,新承接订单和收入持续增长;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产品预研一批、开发一批、批产一批,促进公司市场竞争力和综合能力持续上升。

  汽车制造装备业务:一是继续提升豪华品牌订单占比和新能源品牌客户订单占比;二是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推动综合能力“锻强补短”,巩固核心竞争优势;三是进一步提升制造能力和综合产能,为业务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一是积极做好与汽车制造装备业务协同,加快市场拓展和客户定点节奏;二是加快新工厂新产能建成投产并提效上量,积极做好定点新产品的生产准备和批产保供;三是做好轻量化车身结构件、轻量化底盘部件新研发技术,做好产品迭代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

  当前,汽车产业链竞争加剧,下游整车内卷价格战,传导至上游,国际间大国博弈激烈,区域冲突持续,全球经济发展仍不稳定,整体宏观经济形势难以预期;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汽车价格战持续并存在加剧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汽车整车及上下游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将给公司带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商务风险增大的可能。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面临大宗原材料价格面临波动、人工成本持续刚性上涨风险,将会导致企业总体成本增加;同时,大国博弈和贸易脱钩带来的外贸出口一定程度受阻,导致国际客户的项目交付过程中,带来周期变长、成本增加的风险。

  本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超过4.2亿元,总金额较高,如因宏观环境变化或公司主要客户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将会造成应收账款拖欠,存在无法按期收回甚至无法收回、导致坏账损失的风险。

  公司汽车制造装备业务所专用设备行业,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但基本的产品为非标产品,具有很强的定制化特征,订单间(金额、交付周期)差异较为明显,同一年度不同季度间收入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且不同年度的同一季度间亦存在一定波动,导致公司季度间存在业绩波动的风险;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属汽车制造行业,其业务发展与下游客户配套车型产销量高度相关,在公司不同季度间固定成本相对恒定的情况下,不同客户不同车型在不同季节销量会存在一定波动,导致公司季度间存在业绩波动的风险。

  公司与各关联方发生的关联交易均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公司治理规定执行,遵循公平、公正、必要、合理的原则。近年公司装备业务对关联方奇瑞汽车等关联交易总体呈上涨的趋势,报告期内公司对关联方奇瑞汽车等的关联交易金额和占比均有所提升,主要因为:一是奇瑞汽车近年业务发展迅速,新车型研发、新工厂建设等资本开支增加,公司作为其主要供应商业务机会相应增加,带来关联交易金额自然增加;二是公司自2022年开始介入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奇瑞汽车与公司同处于安徽芜湖,地缘相近,合作基础良好,考虑汽车零部件供货半径等因素,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对奇瑞汽车客户占比较高。基于前述因素,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公司对奇瑞汽车等关联方的关联交易金额和占比可能继续增加。

  针对上述可能的风险,公司管理层在年度经营计划和重点工作中,虽然采取了多项应对手段和相关措施,以最大可能的给予减轻和降低,但并不意味着上述可能的风险能够被规避或消除。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吉利汽车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比亚迪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瑞鹄模具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广汽集团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城汽车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上汽集团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江淮汽车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服务支持:网站地图